目錄
    中醫療法
    目錄
    翁焯軒醫師
    擁有豐富的臨床經驗,曾在多家中醫診所工作,為患者提供針灸、正骨整脊、超聲波儀等中醫診治服務。
    讀者好感度(滿分5星)
    4.3
    按此評分
    emptyStaremptyStaremptyStaremptyStaremptyStar
    分享文章

    不少香港人都有腰酸背痛等問題,除了日常注意坐姿及多做運動紓緩痛症外,相信也曾考慮過拔罐療法吧。但拔罐原理您又知多少?拔罐後留下的顏色愈深代表愈為有效用?本文由專業註冊中醫師翁焯軒為大家拆解拔罐迷思。

    拔罐治療原理及相應功效

    坊間使用的拔罐款式各異,有傳統的玻璃火罐、真空吸罐,及新興的一種橡膠「易罐」;但無論是甚麼款式,拔罐原理是利用負壓吸啜皮膚。負壓拔罐可以暫時性增加拔罐區域的血流量,帶走代謝廢物,使拔罐有幫助肌肉修復的功效。由於拔罐會同時拉扯皮膚、筋膜及肌肉,所以能夠將肌筋膜拉鬆,減低運動時筋膜緊張帶來的阻力,因此拔罐有鬆弛肌肉的功效。對於急性扭挫傷,拔罐配合放血療法可以快速減低組織壓力,還可以預防組織粘連產生的「風濕痛」,令拔罐療法有止痛的功效。

    中醫理論中,拔罐還可以袪除濕氣及風寒邪氣,讓拔罐兼備治療初起感冒的功效。除了上述的即時效果,現代研究發現拔罐能引致毛細血管破裂,遺下的瘀血在代謝時會分泌「血基質氧化酶-1」, 進一步抑制局部炎症和增加血流循環,使拔罐治療產生長時間的止痛消炎功效。通過拔罐後的皮膚瘀血顏色,還可以初步診斷出病人體質的寒熱虛實。

    4大常見拔罐手法的功效及好處

    上述提及的拔罐功效單單讓罐嘴吸附於皮膚上已能達到,但如果能配合不同拔罐手法,可以把拔罐療法的某些功效發揮得更好。

    1. 「留罐」:最基本亦是最常見的手法,即把罐吸啜於皮膚後靜置一段時間。這方法最有效發揮拔罐增加局部血流的作用,針對由於勞損而僵硬的肌肉,或者局部皮溫較低的部位會有較好功效。留罐後,缺血的肌肉得到充血,患者會感覺肌肉鬆軟轉溫,即時就有紓緩疼痛的效果。

    2. 「走罐」:如果患者頸背四肢觸診時僵硬如板,難以摸及肌肉紋理和筋膜緊張的話,最適合採取走罐手法拉鬆肌筋膜。走罐指先於治療部位抹上精油等介質,再將拔罐吸啜於皮膚並來回拉動。走罐治療後,患者一般能輕鬆提升彎腰的幅度,紓緩腰背僵硬情況。

    3. 「閃罐」:又即反覆吸罐與拔罐。中醫認為外感邪氣從皮毛入侵人體,通過閃罐手法可以袪濕及袪風寒。感冒其中一個常見症狀為全身痠痛,此時於關鍵穴位閃罐,就能有效緩解肌肉痠痛的症狀。如果手法得宜,閃罐至全身微微出汗,還能直接治療輕症感冒。

    4. 「刺絡拔罐」:一般扭挫傷會造成肌肉筋腱微撕裂,組織損傷而發炎水腫。而「刺絡拔罐」指中醫會於受傷部位消毒,再用三棱針刺破皮膚數下,並施以留罐手法,釋放局部壓力,減少瘀血積聚。拔罐後除了有助緩解疼痛,更可減少水腫範圍,進而避免過多組織粘連,引致康復後的「風濕痛」。

    代表性手法

    主要功效

    適用症狀

    留罐

    提升局部血流

    勞損、肌肉僵硬、局部皮膚冰涼

    走罐

    拉鬆肌筋膜

    整幅皮膚肌肉僵硬、活動時有拉扯感

    閃罐

    拔除外感邪氣

    感冒初起伴全身痛

    刺絡拔罐

    釋放組織壓力

    急性扭挫傷

    拔罐顏色有意思

    拔罐留下的罐印顏色其實有診斷身體狀態意義,例如病人經常會問自己屬於寒底還是熱底,雖則人有五臟六腑,各自有寒熱虛實, 難以一概而論,但其實從拔罐後皮膚顏色就可以略知一二。

    • 粉紅色
      如果皮膚於拔罐後呈現為粉紅顏色,代表局部氣血充足而不過盛,處於正常運行的狀態。此類人本身多無大病,如果有痛症或者其他不適,多屬病深,應該採取針灸或內服中藥治療。
    • 紫黑色
      拔罐顏色偏粉紅紫黑代表局部氣血積滯不通,出現經痛及身痛等瘀滯類疾病,顏色愈深代表瘀血積滯愈重。一般紫黑色會見於積勞已久的部位,例如白領的肩背、藍領的腰部等等;透過多次拔罐能治療局部或者體質上的瘀滯。但由於拔罐會消耗自身的氣,較虛弱人士並不建議頻繁拔罐,或者拔罐後需同時配合內服中藥調理身體。
    • 鮮紅色
      拔罐顏色呈粉紅鮮紅代表局部氣血有熱,顏色愈深代表火熱愈盛,通常出現於局部有炎症,體溫高、怕熱、易出汗及脾氣暴躁此類人身上。發炎較重引致皮溫升高的病人如果可以配合刺絡拔罐手法治療,熱性體質可以更快降溫,發炎引致的疼痛亦可大大紓緩。
    • 淡灰白色
      拔罐後皮膚呈灰白色代表局部氣血虛弱,此類人最不適宜拔罐。氣血不足體質通常比較畏寒、易疲勞、說話聲低氣怯、面唇青白,各種身體機能都較差。雖然罐印灰白並不影響拔罐拉鬆肌筋膜或增加局部血流的功效,相關痛症和肌肉緊張都能有所緩解,但如果負壓拔罐一段時間仍然只有灰白色,代表局部甚至全身氣血皆有所不足﹐提升局部血流需要以其他地方血流不足為代價,繼續多次拔罐有機會引致身體其他部位出毛病。
    • 罐內有水氣
      罐內有水氣代表體內濕氣比較重。濕氣分為水、濕、痰、飲。能以拔罐手法袪濕的稱「表濕」,具體表現可以是肌膚浮腫、身重、疲倦等。表濕可以通過拔罐袪除,但有濕之人氣血一般不足,最好配合飲薏米水等食療。

    拔罐顏色

    體質

    常見表現

    拔罐適性

    鮮粉紅

    氣血平和暢通

    /

    不需要

    紫黑

    氣滯血瘀

    勞損僵硬、痛症

    可多拔, 配合中藥調理

    鮮紅

    火熱

    發炎、怕熱、脾氣大

    宜多拔

    灰白

    氣血不足

    表寒、易疲勞、精神差

    不宜拔罐

    水氣

    表有濕氣

    肌膚浮腫、身重、疲倦

    可拔罐,宜配合食療

    拔罐印褪色時間

    一般來說拔罐後的皮膚異色或紅印會於3至5日內消退,故不需要特別處理。但如果拔罐印超過5日不退,除了是因為瘀血體質,亦可能因為身體代謝機能比較差。此類人多見糖尿病同高血脂,甚至容易出現痛風及肥胖等代謝問題。如果年近五十,又見拔罐印多日不散,最好進行抽血化驗相關指數,並且及早找中醫改善代謝機能。

    水泡的代謝警號

    拔罐後皮膚起水泡為常見現象,通常是由於吸力過大,表皮剝脫,組織液滲到表皮下引致,多由於病人本身皮膚脆弱或拔罐時間過長、力度過大造成。如果拔罐後皮膚出現直徑小於1cm的小水泡,一般不用理會,約5至7日就會自行消退;如果出現大於1cm的水泡,應該要消毒挑破,再以含有爐甘石的軟膏塗抹,及早收水。

    5種拔罐禁忌

    拔罐雖然功效甚多,亦能作診斷之用,但其實有部份人不宜頻繁拔罐,甚至應該避免拔罐:

    1. 長者及嬰兒皮膚脆弱,拔罐易造成過分損傷, 應避免拔罐
    2. 患有血小板減少、白血病或正服用薄血藥的人士凝血較難,拔罐力度不宜過大, 時間亦不能過長
    3. 拔罐部位有皮膚損傷、皮膚病者,負壓可以引致皮損出血,不宜拔罐
    4. 經期量多、血色素低、體質虛弱者,拔巏可加重虛損,要慎重使用拔罐治療
    5. 拔罐後毛孔擴張,容易受邪,拔罐後應避免沖涼洗澡,或於沖澡後擦乾身體避免受涼

    每人體質各異,建議進行拔罐療法前請自行尋求註冊醫師的專業意見及協助!

    翁焯軒醫師
    擁有豐富的臨床經驗,曾在多家中醫診所工作,為患者提供針灸、正骨整脊、超聲波儀等中醫診治服務。
    讀者好感度(滿分5星)
    4.3
    按此評分
    emptyStaremptyStaremptyStaremptyStaremptyStar
    分享文章

    其他人都會睇埋…

    4月限時優惠,自願醫保可享首兩年合共8個月保費折扣,全家一齊仲抵買可以額外免多1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