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肉紅腫、出血,有機會是牙周病的先兆。若忽視牙周病症狀,嚴重可導致牙肉萎縮,掉牙,甚至誘發其他疾病。究竟牙周病有什麼症狀?該如何治療?哪些人屬高危族群?又可如何預防?下文交由牙醫詳細講解。
牙周病成因
牙周病代表牙齒周邊組織出現細菌感染,如牙肉、牙骨發炎,成因大多為清潔不足所致。當牙石、牙菌膜於牙齒、牙肉附近愈積愈多,容易造成感染及誘發炎症,令牙肉逐漸萎縮,使牙齒看起來變長,久而久之也會變得鬆動。以下4類「高危一族」要特別留意:
1. 長期清潔不足
若缺乏良好的刷牙習慣,並沒有定期洗牙,牙石、牙菌膜便會長期積聚於口腔。部分人認為只要早晚刷牙,即代表做足口腔清潔、可預防牙周病。但牙醫提醒,單靠刷牙未能徹底清除牙石,仍需定期洗牙,以保持口腔健康。
2. 吸煙人士
吸煙會令牙齒染上煙漬,亦會於牙齒附近積聚更多牙石,難以清潔。而且吸煙者口腔微絲血管的血液循環也會減緩,影響抵抗力。如果受到細菌侵襲,牙肉便會萎縮得十分快。
3. 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病人的身體容易發炎,若口腔內有細菌,發炎的風險便會增加,同時亦會加劇牙肉萎縮的速度。若牙周病控制不善,糖尿病的病情亦會變得更差,兩者為惡性循環的關係。
4. 家族遺傳
除了上述的生活習慣及病歷,遺傳體質亦是牙周病的風險因素之一。只要稍微清潔不慎,牙肉便容易發炎和萎縮。
牙周病先兆
牙齦發炎屬於牙周病的先兆。症狀為牙齦表面紅腫、發炎、流血,但不會疼痛。若果屬於發炎初期,勤於刷牙或找牙醫洗牙便可康復。若忽視症狀,使牙肉發炎、牙石積聚的問題持續,甚至連牙骨也出現破損,便會形成永久的傷害。當牙齦炎愈來愈嚴重,便有機會演變成牙周病。
牙周病症狀
牙周病期數 | 牙周病症狀 |
---|---|
初至中期 |
|
晚期 |
|

牙周病相關疾病
除了影響口腔健康,牙周病亦會誘發不少健康問題:
- 糖尿病
- 心血管疾病(細菌經口腔進入血液,繼而阻塞血管。)
- 若孕婦患有牙周病,有機會令嬰兒早產
- 男士勃起功能障礙
- 認知障礙
牙周病治療
牙周病無法根治, 而牙骨破損、流失的情況亦無法挽回,所以牙周病的治療目標以控制病情為主。若病人的牙周袋深度為3、4毫米或以上,難以自行清潔,牙醫會為病人作全口深層清潔,一般會分2至3次進行,以清除牙周袋內藏的細菌、以及牙石及牙菌膜,讓牙肉更貼近牙齒,並盡量縮小牙周袋。若牙周袋小於3毫米,病人刷牙時便能夠清潔牙周袋底部,避免細菌繼續積聚。
牙醫亦提醒,牙周病與高血壓、糖尿病等長期病症一樣,需要持續控制和觀察,避免病情惡化。部分病人以為完成治療後便可一勞永逸,但這是錯誤的觀念。若病人缺乏日常清潔、並沒有定期洗牙的習慣,牙周病仍有機會復發。
預防牙周病4大貼士
- 早晚刷牙,並使用牙線及牙縫刷
- 牙齒表面、邊緣都要刷,牙齒、牙肉亦要刷得乾淨
- 若刷牙時牙肉流血,該位置更應該勤清潔,不應避開
- 定期洗牙
* 牙齒健康者一年一次
* 若有吸煙習慣,或患有糖尿病的人士應更頻密洗牙,可每3個月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