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精神健康
    目錄
    廖嘉敏
    廖嘉敏女⼠於香港中⽂⼤學⼼理學系獲取碩⼠學位,是香港⼼理學會註冊臨床⼼理學家及副院⼠,亦是衞⽣署認可臨床⼼理學家名冊會員。
    讀者好感度(滿分5星)
    4.1
    按此評分
    emptyStaremptyStaremptyStaremptyStaremptyStar
    分享文章

    工作及各種生活狀況難免令人出現壓力,帶來不安或緊張等各種情緒,但有否想過過度恐慌及逃避問題可能是都市人常見的焦慮症特徵?今次由臨床心理學家廖嘉敏女士為大家講解焦慮症,包括焦慮症種類及症狀、病發成因、如何自我測試焦慮症及認識治療焦慮症的方法。

    什麼是焦慮症?

    焦慮是與生俱來的一種情緒,本身有其求生作用。適當的焦慮有助我們對可能帶來危機的事情作出預防和準備,例如面臨考試、活動比賽、工作面試等壓力事件時,我們可能會出現焦慮的情緒,心情變得緊張不安,更會出現心跳加速、手顫、肌肉繃緊及腸胃不適等常見的焦慮反應,這些反應一般會在壓力事件過後減退。不過,如果危機已過或面前沒有實際危機,卻依然持續處於強烈過度憂慮的狀態,甚至開始被焦慮症影響日常生活運作,包括學習、工作、社交、與家人溝通等,那就有機會患上焦慮症了(Anxiety Disorder)。

    常見的焦慮症包括廣泛性焦慮症(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驚恐症(Panic Disorder)、 特定性恐懼症(Phobia Disorder)、社交焦慮症(Social Disorder)、分離焦慮症(Separation Anxiety Disorder)、強迫症(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 OCD)和創傷後壓力症(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等。

    焦慮症的症狀

    我們可以從生理、思想及行為方面來認識焦慮症的症狀。以廣泛性焦慮症來說,生理上,患者們會感到肌肉長期繃緊、頭痛、睡眠質素下降(如容易出現失眠)、容易暴躁等;思想上,對生活多方面出現過度憂慮,「萬一」的想法會時常出現,對事情作最壞打算,無法控制心中的焦慮和擔心,也會出現專注力下降;行為上,會反覆尋求他人的回應以求確定自己擔憂的事會不會出現、或是過度逃避等。有時,廣泛性焦慮症的個案可能會併發抑鬱症或其他情緒疾病。

    焦慮症的成因

    焦慮症的成因一般來說可以分為潛伏、引發和持續因素。潛伏因素包括家族遺傳、受照顧者的焦慮所影響、以及過往的創傷經歷等。引發因素包括生活上各種壓力或轉變(如經濟問題、患病等)。至於持續因素,則包括沒有效用的應壓方法(如逃避、濫用藥物或酒精)、負面的思考模式及缺乏情感支援等。

    焦慮症治療方法

    目前治療焦慮症的方式主要是藥物治療、行為治療和心理治療。認知行為治療是具臨床實證的有效方式,協助患者認識和調整引起焦慮的思想,配合行為的調節,改善焦慮和減輕對日常生活的影響。近年,接納與承諾治療也被普及運用,透過學習接受並有效地回應焦慮的思緒(如靜觀練習等),覺察此時此刻的狀態,更有彈性地作出選擇,以實踐個人認為有價值的生活模式。此外,精神科醫生也會處方如抗焦慮藥等藥物幫助舒緩患者的焦慮症狀,併合心理治療雙管齊下改善患者焦慮症情況。

    焦慮症測試

    第一步:心理健康自我檢測表

    一般焦慮症測試問卷1(GAD-7)

    在過去兩星期,你有多經常受以下問題困擾?(請圈出一個最合適的數字)完全沒有幾天一半以上的天數近乎每天

    1. 感到緊張、不安或煩躁

    0

    1

    2

    3

    2. 無法停止或控制憂慮

    0

    1

    2

    3

    3. 過份憂慮不同的事情

    0

    1

    2

    3

    4. 難以放鬆

    0

    1

    2

    3

    5. 心緒不寧以至坐立不安

    0

    1

    2

    3

    6. 容易心煩或易怒

    0

    1

    2

    3

    7. 感到害怕,就像要發生可怕的事情

    0

    1

    2

    3

    總數

    第二步:評分方法2

    把所圈選的分數加起來,並參考以下的評分表作焦慮症測試:

    總分意義

    0至4

    為一般正常範圍

    5至9

    為輕度焦慮情緒困擾

    10至14

    為中度焦慮情緒困擾

    15至21

    為嚴重焦慮情緒困擾

    以上的一般焦慮症測試問卷(GAD-7)只屬心理健康自我檢測,不能取代臨床評估。如有疑惑,應盡早尋求臨床心理學家或精神科醫生等專業評估。如其他精神疾病一樣,患有焦慮症並不代表個人能力不足或是性格懦弱,透過及早治療有助大大改善患者的情況。如懷疑自己或家人患有焦慮症,建議及早正視,重拾有質素的生活。

    廖嘉敏
    廖嘉敏女⼠於香港中⽂⼤學⼼理學系獲取碩⼠學位,是香港⼼理學會註冊臨床⼼理學家及副院⼠,亦是衞⽣署認可臨床⼼理學家名冊會員。
    讀者好感度(滿分5星)
    4.1
    按此評分
    emptyStaremptyStaremptyStaremptyStaremptyStar
    分享文章

    其他人都會睇埋…

    3月31日前投保自願醫保可享首兩年合共8個月保費折扣,全家一齊仲抵買!仲有扣稅優惠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