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症 ( Attention-Deficit / Hyperactivity Disorder ,簡稱「ADHD」)是頗為常見的兒童行為障礙,但其實ADHD亦會發生在大人身上。縱觀全球,每100個人便有超過6個人表現出ADHD症狀1,單單在香港,亦已有2.5%的成年人患有ADHD2。
精神健康不可忽視,本文將帶您拆解ADHD常見迷思,帶您認識成人ADHD病徵症狀、評估及治療方法!
研究顯示, 成人ADHD症狀與較差工作能力、精神疾病、酗酒和濫藥等負面行為有關3,患者的日常生活因而受影響; ADHD症狀所引起的不當社交行為,亦經常被視為無禮、自我、不負責任或其他負面個性特點,令社交和人際關係遭到破壞。
在醫學上,如何診斷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症?根據美國精神病學協會的《精神疾病診斷和統計手冊》第五版 ( DSM-5 ),ADHD的症狀可細分為三類:
在香港,有80%的患者症狀會持續至青少年期,其中65%會持續至成年期2。縱使於童年時未曾確診ADHD,亦有不少人是在長大後才得悉自己患有ADHD,而問題往往出現於患者為事業打拼或成家立室、需肩負更多責任,難以再運用組織、專注及保持冷靜等應對技巧抑制症狀的時候。
經常遺失鎖匙、無法完成上司委派的工作,甚至被別人說「你可能有ADHD」嗎?如果擔心自己患上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症 ,可先利用世界衛生組織提供的「成人ADHD自我檢測量表(ASRS)」4進行初步評估。以下是該ADHD量表中,6條被視為與ADHD症狀相關度最高的問題:
1. 一旦完成計劃中最具挑戰的部分後,你常常會覺得很難完成計劃最後的細節?
2. 當需要從事具有組織性、計劃性的任務時,你常覺得很難井然有序的來執行?
3. 你經常忘記約好的事情或應該要做的事?
4. 當有需要花費心思的工作時,你常常會逃避或是延遲開始去做?
5. 當需要長時間坐著時,你常會覺得坐不住或是扭動手腳、身體?
6. 你常常覺得自己像是被馬達驅動,覺得不得不做點事情?
測試者需根據自身狀況,回答出現問題上述情況的頻率。假如有4項或以上經常發生,便有較大機會患上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症。但記得這個ADHD量表只作參考之用,最穩妥的做法是尋求醫生的診斷和專業意見!
相關文章:《【改善失眠】又瞓唔著?教您兩大失眠解決方法! 》
ADHD 和 自閉症譜系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簡稱「ASD」),都是大腦的神經發育障礙,但相較於ASD患者,「hyperfocus」的情況較常出現在ADHD患者身上,即能夠將全部專注力投放在特定感興趣的事物上。
與之相反,ASD患者則可能較出現「hyperfixation」的情況。這是焦慮症、抑鬱症和自閉症患者的一種應對機制,患者會重複進行某些行為,而且這些行為甚至可以持續數年。不斷觀看同一齣電影、暴食,都是「hyperfixation」的例子。
ADHD 和 ASD的症狀有很多相似之處,都對患者的溝通技巧和社交生活造成影響,而且兩者可以同時存在,因此不容易分辨,必須由專業心理醫生診斷。
(「hyperfocus」和「hyperfixation」皆譯作「極度專注」)
與兒童所接受的藥物治療相若,ADHD成人患者藉由藥物減少腦部多巴胺及去甲腎上腺素的不平衡,從而改善腦部對衝動、過份好動及專注力的控制。
據青山醫院精神健康學院網站資料,在香港,ADHD患者一般會先嘗試使用中樞神經刺激劑,如哌醋甲酯(Methylphenidate)。哌醋甲酯有兩種配方,包括短藥效的利達林(Ritalin)及長藥效的專注達(Concerta)。雖然中樞神經刺激劑會帶來副作用,但一般是輕微及暫時性的,並通常可於減藥及改變用藥時間後得到改善。
如果對中樞神經刺激劑沒有反應或副作用過大,則可嘗試非中樞神經藥物,包括丙咪嗪(Imipramine),降保適錠(Clonidine)及托莫西丁(Atomoxetine),都是治療成人ADHD的常用處方。
單靠藥物未必能夠完全解決ADHD所有症狀,鑑於大部份ADHD患者都有精神上或行為上的問題。因此,最理想的做法是結合藥物和認知行為治療,以達到最佳的效果。
認知行為訓練的主要目的是教導成人ADHD患者解決問題的技巧,使他們學會有條理地安排生活,訓練範疇包括時間管理、處理人際關係及工作困難,以及如何正確面對ADHD的情緒問題等。
備註:
以上資料僅供參考,不能詮釋為在香港以外提供或出售或遊說購買任何保險產品。市場上不同保險產品的、條款及細則、不保事項和產品風險各有不同,除了在投保前瞭解清楚自身需要和負擔能力外,還要仔細閱讀保單檔以清楚瞭解保障內容及條款和選擇適合自己的產品。富衛金融有限公司及其聯繫公司或各自的董事或雇員並不就資料的準確性、完整性或是適合任何特定用途,作出任何明示或默示的說明、陳述或保證。對於在任何因使用或依賴此文章引致的後果,富衛金融有限公司及其聯繫公司或各自的董事或雇員概不負責並無須負上法律責任(包括第三者責任)。使用者應自行評估此文文章內容所載的全部資料或尋求獨立的專家意見。
有關保障權益及不保事項的詳細資料,請參閱產品小冊子及保單條款。
刊載於本網站的內容及資料經第三方醫療資訊供應商的專業認可。富衛金融有限公司(「富衛」)對資料之準確性概不負責。上述所有資料及分析僅供參考之用,並不會被考慮為專業意見、建議、要約或遊說,因此不應據之作為投保決定。
注意:本網站之資料僅作參考用途,不應視作內容提及的任何產品或投資之建議或要約。富衛保留權利隨時更改及修改本網站載列之意見及資料,而毋須發出任何預先通知。如對醫學相關資料有任何問題,建議向適當的專業人士(如醫生或執業精神科醫生等)尋求獨立意見。富衛明確表明概不因他人使用或詮釋本網站載列的資料而承擔任何責任。相關保險計劃由富衛承保,並受保單相關的條款及細則約束。詳情請參閱相關產品小冊子及保單條款的條款及細則。投保相關產品需經銷售和核保程序及規定,如有任何問題或疑問,可聯絡您的理財顧問或致電我們24小時服務熱線 3123-3123。